Tongku Saveq solo hike

今年 5 月跟團去登 Tongku Saveq 前峰,前峰登山口在塔塔加步道上,那時候一直想再往前走,一直走到主峰,還有我很想去塔塔加入口的那棵大鐵杉腳下發呆。到了 8 月某天,突然覺得不知道到底在猶豫什麼,就打開國家公園網站申請了排雲山莊。

行前準備

行前準備包含:登山路線、裝備、食物、交通還有體能訓練。

🗓 ⛺️ 🥾 🥾 🥾 ⛺️
Day 1 Dongpu Lodge Tataka Saddle Paiyun Lodge West Peak Paiyun Logde
Day 2 - Paiyun Lodge Main Peak North Peak Paiyun Lodge
Day 3 - Paiyun Lodge Tataka Saddle - -

必備的裝備還滿多的:雨衣褲、雨傘、一套營地替換衣服、刷毛背心、防風防水透氣外套、登山杖、頭燈、備用電池、手機充電線、行動電源、遮陽帽、防風保暖帽、脖圍、手套跟水袋。

我的雨衣是機車用的那種,光上衣就 600 多克,真的很想砸錢把它輕量化!後來的路途上覺得背包重量讓我很痛苦的時候,幾乎都是專心的恨著這件雨衣。

食物

我決定自己帶大部分的食物:

  • 🥒8 支小黃瓜約 900g
  • 🍞 馬可先生無糖吐司 400g
  • 🌰 堅果 100g
  • 💧5 個威德果凍 500g
  • 🥩 牛肉乾 200g
  • 🍫10 支高蛋白點心棒共 570g
  • 🥮2 個山益蛋糕店的綠豆椪共 200g
  • 🥯1 個 7-11 切達起司貝果 100g
  • 🍠 自己蒸的黃地瓜 120g
  • 🥛3 包保礦力水得 這個很輕就不計較重量了

總共 9 餐加行動糧,食物重量加容器大約 4kg,水大約 3.8kg,水袋 2L、水壺 1.5L。

省電神器:一本書

雖然我真的覺得必備裝備加起來已經很重了,還是硬帶了一本鹿野忠雄的《山、雲與蕃人》,譯者楊南郡。在前往東埔山莊搭公車時讀這本書是很好的體驗,但是開始爬山的時候就很想死。

出發

從台北搭高鐵抵達嘉義站後轉搭台灣好行的阿里山 A 線,抵達阿里山轉運站後轉搭員林客運,終於抵達登山口最近的旅館東埔山莊,這裡有熱水喝到飽、充足的插頭,可以洗澡。

逼路人幫我和大鐵杉拍照。

越到傍晚,就越來越多山友入住了,有一隊山友跟我共用桌子準備他們的晚餐。我想說就坐在旁邊都不打招呼好像很尷尬,所以先開口問她們這次攀登的路線,也自介我這次一個人來爬。

結果他們覺得一個人來爬山相當嚴重,同時桌上出現超巨大的一鍋丸子湯,不停拿出一盒又一盒壽司,等到我恢復意識的時候已經左手丸子湯右手威士忌了。

大家聊了很多爬山的事,而且他們也都讀過而且很喜歡《山、雲與蕃人》,覺得餵食系山友團滿酷的哪!

約 7 點準備睡覺,不知道是太興奮還是東埔山莊的被子微濕,床墊很薄,睡了幾秒就醒,3 點半乾脆起床準備出發。餵食系山友這時也起床準備了,他們堅持要我一起走,雖然獨攀的計畫一開始就被改變了,但反正上山的路就那一條,前後也很多其他山友,就跟他們一起出發,一個人旅行的重點也包含跟陌生人的互動吧。

對世界的新鮮感

時間太早還沒有接駁車,所以從解說亭這邊開始走,這段大約 3km。從天黑滿天的星星,漸漸天亮看著山脈剪影的變化,這段路走得非常舒服。

5 點半抵達 Tataka Saddle,天也亮了,隔了 5 個月我又回來了!再次抵達登山口,心情很像是小時候才有的那種對世界的新鮮感,這種感覺真的一輩子也忘不了。

正式啟登

沒多久就到孟祿亭,上次我怕臭不敢去百萬大廁所,這次為了住排雲先做練習,當然要去使用看看。大家都說廁所很恐怖,所以我就預期了一個人世間從來沒有過的臭,結果根本沒那麼誇張好嗎,跟台鐵的廁所差不多啊!

比起上次來登前峰我只要背輕裝,這次負重 16kg 完全是兩回事,只要遇到上坡,屁股跟股四頭肌立刻爆 💢 酸 💢,心律跟著升高飆汗,走大概一小時就餓一次。

經過前峰入口之後,我的速度就更慢了,因為從這邊開始是第一次走,轉個角就忍不住停下來,對著遠方山頭的杉林的各種綠,疊著山影的透明水彩影子驚呼個沒完。

好不容易走到距離排雲山莊 0.5 km,不斷陡上的石梯、樹根,怎麼永無止盡?走幾步就停下來喘氣,不是最後 0.5 km 而已嗎?記得這時候我全心全意的詛咒那件超重的雨衣。

因為 16 公斤負重走了約 12km 的上坡路,最後終於抵達排雲山莊的時候,就是在這種時刻,各種雞毛蒜皮中的鑽牛角尖都不在乎了!

人肉救護車

終於到了排雲山莊,真的太開心了終於給我走到了!這時候要先找管理員報到。

管理員看起來有點面熟。

管理員看我申請的登山路線,問我有沒有去過,建議我在沒去過也沒人帶的情況下,不要去東峰。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東峰,到這裡我決定對自己誠實:其實我也沒有充分的信心,不然別人的質疑也不會讓我動搖。
都到了排雲還在猶豫,所以終於決定這次不去東峰了。即使後來遇到很有經驗的山友要帶我去,我還是覺得心態沒有準備好,登高山經驗太少,最後還是沒有跟這位厲害的山友一起去東峰,不過後來我們一起去了 Xalut 白姑大山。

這位面熟的管理員,就是救援過很多山友的劉居賜大哥,人稱人肉救護車。無法用直升機救援的狀況,就得靠人力揹下山,救援工作真的很辛苦危險,沒事千萬不要搭人肉救護車!

餵食系山友團繼續前往北峰,我下午去西峰。

西峰 3518M

登上西峰的路有部分是在懸崖邊,在視野開闊的路段覺得雲很近,但是鑽進森林氣氛立刻轉變,有陽光照在濃密的青苔、松樹與鐵杉之間的景色秀氣得像首鋼琴小品;如果雲霧繞進來,有魔神仔跳出來我也不意外。

雖然路徑都很清楚,不過懸崖還滿恐怖的。

西峰跟前峰的風格一樣,因為登頂是封閉的地形,沒有展望,所以重點是沿途的山景,封閉的地形讓登頂變得滿安靜的。西峰登頂後再往前 100M 抵達中華民國美學的山神廟。

4 點整回到排雲,我覺得滿累的,再一次癱在山莊外的長椅上,邊吃晚餐邊擔心這樣就這麼累,明天會不會沒辦法去北峰?

傍晚天空從藍色漸層到橘黃色,我以為那是夕陽,真的是爬到傻了,夕陽怎麼會在那個角度?櫃檯的雲豹弟弟說那是嘉義跟台南城市發出的光,這空間感超乎我的想像,但我卻身在其中,很震撼。

主峰 3952M

第二天準時凌晨 1 點起床,巧拼床加睡袋真的有夠難睡的,可是體力完全恢復了,雖然沒食慾但覺得精神很好,起床時就有信心今天可以去北峰。這天的早餐是我唯一訂的一餐,主要是為了補給水。

抵達主峰第一件事就是終於可以坐下來聽 🎼 來自遙遠的訊息,在最後的庇護所沈溺在布農的故事,進入完全忽略其他山友吵鬧聲的境界。

我請旁邊的山友幫我拍登頂照,其中一人穿著 Republic of China 國旗裝,可以想像我拿出台獨旗後空氣有多凝結。另一位講台語的 a-peh 開始鼓譟跟朋友要 Republic of China 國旗小貼紙,急著要貼臉。

在主北岔路口,終於兩隻我第一次見到的鳥,在岩石上跳來跳去,事後查牠們的名字是玉山岩鷚。
牠們是台灣住得最高的鳥類,牠們的棲息地也被暖化影響,越來越熱牠們就得越搬越高,最後就沒地方住了,玉山圓柏也是因為很熱所以一直往上搬。

北峰 3858M

在主北岔路看著下一個目的地:氣象站,看起來超遠的啊! 往下看是一段乍看不難的下坡,全部都是小石頭,全程有鐵鍊。走了一陣子,開始懷疑這條下坡是不是偷偷變長啊?氣象站怎麼看起來更遠了!

這段碎石坡大概只走了 800 年。
在這看到兩朵玉山杜鵑還有花苞,覺得很意外怎麼還看得到,花期不是 5 到 6 月嗎,這會是暖化的關係嗎?

接下來的路鑽進一座森林,非常舒服,難得前後都沒有人,很寧靜。

這段森林路走得非常開心,不需要一直打招呼、聊天。

看到塔塔加薊,很可愛的紫色小花,躺下來跟塔塔加薊自拍了幾張。
拍完站起來才發現後面有山友在後面等我拍完,獨自一人還不到半小時就陸續遇到登完北峰回程的山友。

地址信義鄉玉山北峰 1 號,台灣最高的建築物

氣象站大哥很熱情借我這麼大張的一千塊!

北峰到北北峰單程約 20 分鐘,雖然這麼近但是好像很少人會想過來。既然包場,就躺下來享受一下,今天天氣非常好,吹著舒服的微風,這裡沒有三角點也沒有鐵牌子,但是展望也很棒,天氣許可的話很推薦。可以在這裡回望北峰跟主峰。

回到氣象站,剛好遇到黑鷹直升機在執行訓練任務,突如其來的被帥了一場。

在氣象站逗留到下午 2 點啟程回排雲山莊,回頭看一眼氣象站,下次再見!

回程路上漫不經心地走,感覺沒有走很久,但是突然注意到這路不太對,來的時候沒有看到山腳下有房屋的遺跡啊,雖然看起來有路,但是我被濃密的矮樹叢困住了,附近沒有人,抬頭看也看不到氣象站,這時候是 2:30,決定往回走重新找路,走一點上坡就立刻飆汗,鑽過好幾個矮松樹叢,直到看見氣象站的太陽能板才終於安心。離開氣象站,記得是往右手邊找路,別急著往下走。

很快穿過舒服的森林後又來到碎石坡,由下往上看氣勢驚人。

開始走碎石坡沒多久傳來悲報:水喝完了,這時候又渴又累,沒水真的很痛苦,想到身上還有小黃瓜,馬上拿出來吃,加減補充一點水分。

回程

6:18 從排雲出發,10:10 抵達 Tataka Saddle。
回程路上遇到很多人上山,不停地打招呼,還有繼續被問為什麼一個女生自己來爬山,數不清被問幾次。

這是從 Tataka Saddle 對面的麟趾山看的角度。

在快到管理站前,看到一隻黃狗,屁股對著我的方向,沒想到這隻狗一轉身,竟然是山羌啊!原來山羌的屁股這麼像狗,好可愛喔!

Tonku Saveq

主峰標高 3952 公尺的這座群山有很多名字,現在中華民國政府用的「玉山」,我覺得由來很無聊,就只是因為某個清國人從遠方看覺這座山覺得白白的,所以就稱為玉山 😴

原住民幫這座山取的名字就非常有意義,例如布農族取的 Tongku Saveq,有最後庇護所的意思,命名由來跟大洪水傳說有關。登山全程的解說牌都沒有凸顯族人的文化,都 2019 年了還這樣,真是糟透了,入山口的石頭只寫著「玉山登山口」,身為非原住民真的覺得好慚愧。

現在查資訊很方便,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去了解,這座華麗島豐富的文化。

感謝這三天的好天氣,感謝族人開闢的路,讓我可以這麼接近山。期待回到普通生活,期待下次出發。